English

从“奇思”到“冥想”

1998-01-06 来源:光明日报 佟景韩 我有话说

刘玉山画展前不久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作品40余件,主要是描绘新疆和青藏高原以及云贵等边远地区自然风貌和兄弟民族生活的大幅水墨画。这些画反映现实,笔法严谨,设色朴素,布局多取深景真意,艺术语言平易近人,是近些年来刘玉山根据他多次实地写生所得的大量素材加工、提炼完成的。

这是刘玉山的第二次个人画展,首次个展是七年前在母校中央美术学院画廊举行的。刘玉山自1965年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后,在海军和工厂工作十余年,至“文革”结束调人民美术出版社做编辑工作后,才在美术界露面。1985年起担任总编辑,参与组织、主持了一系列大型美术出版工程。由他负责编辑和装帧设计的多种精美画集赢得了国际和我国权威奖项的金牌、银牌和铜牌。

刘玉山出身贫苦,在孤儿院长大,但苦难也激发了他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敏感。他自幼酷爱绘画,入中央美术学院后直接受教于李桦、古元和王琦等前辈名师,成绩优异,因此,他不甘心放弃画笔。他从十分繁忙的编辑和行政工作间隙中“挤”时间,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和夜晚等一切休息时间作画,终于举行了首次个展。那次个展之前,我和他曾结伴同往江南,一路上,不论开会或谈话或工作或游玩,他一得便就掏出自制的简便画具,抓起毛笔或不管什么笔,以至纸卷、香烟过滤咀之类,画得兴致勃勃、忘其所以,纸、本画完了,就从村镇小铺上买两卷草纸应急。那次南行所作,加上后来对其中一些素材的加工或变体处理,占了刘玉山首次个展作品的一大部分。

有趣的是,对刘玉山首次个展记忆犹新的观众,看到现在这次个展时,可能会感到仿佛面对着完全另一位画家。七年前刘玉山展出的那些作品以江南风光、青年女子形象和花卉为主要题材,采用夸张、变形、象征和抽象的手法,水墨淋漓,色彩斑斓,文人画和西方现代派的风格并见其中,许多妙龄女子形象、构图和立意都别出心裁,仿佛把一个美人题材变成了表达画家思想感情和理想的宝库,从人物的面孔、发肤、形体、动作、姿态、轮廓和服饰中,生发出变化多端、趣味盎然的线条、节奏、色块和韵律的奇妙组合。启功先生题词时称赞那些作品不拘一格、七彩缤纷、各见“奇思”,恰好说出了那次画展的艺术特色。

这次个展与第一次个展的内容和风格迥然不同。如果说第一次个展有些出“奇”制胜,在艺术上予取予求、无拘无束,风格以清奇隽永见长,那么这一次则如刘玉山自己所说,他变了。这一幅幅描绘雪山和冰峰、草原和荒漠、田野和村庄的巨幅,以其博大的气势和深沉的意境发人深思。在一些画中,单个或成群的骆驼和牛羊充当了辽阔、威严的大自然的“主人”。画家是想通过大自然来歌颂人,诉说人的生活。这些画和有人物出场的作品一样有力地表现着大自然的真正主人———兄弟民族的牧民和农民。

刘玉山说,每当他置身于这些边远地区的、远离现代“喧嚣”的平凡而善良的人们中间,都深切体会到他们像那里的大自然一样质朴、纯洁、坚强。一草一木,一块石头,一个人影,都能唤起他不画不可的冲动。他在作品中寄寓了自己对那里的民风民俗的由衷的敬意和钟情,正因如此,便如在那幅人畜都以背影出现的牧羊图中,他才能把两个牧民的身姿画得那么朴实而又威严,从容而又豪迈,使一个平凡的场景升华为史诗式的颂歌,给人以感染和震撼。总之,决定这次画展面貌的,不妨说是画家的“冥想”,或说深入生活、认识生活的感受与激情。与此相应,画家自然而然地采取了“写实”的艺术风格。

“写实”不等于一般的写生,为此画家更得煞费苦心。对刘玉山来说,则还要加倍地辛勤。他曾利用几天假期,一头扎进野外山沟,完成了两件各约丈许的山景长卷。面对层峦叠嶂、绵延不绝的雄伟景观,他一边啃着凉馒头,一边一尺一尺地画,但他说,这是集练笔、写生、提炼和寄情于一体,虽苦犹乐。学版画出身的刘玉山,在构图上十分注重视觉线的处理和节奏感,在彩墨运用方面,淡则浓托、浓则淡消,益得生气。这次展出的作品像首次个展一样富有版画的力度和韵味,但又更见功力和深度,实在可喜可贺。

题图为刘玉山的作品《转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